这次大会,新加坡建设局联合新加坡建恒工程有限公司、盛邦国际咨询私人有限公司、DHC国际咨询、新加坡ONG&ONG顾问公司等,这些与绿建相关的设计、咨询、产品类的公司在展览区里占了100多平方米,甚是显眼。
“我们希望能够与中国的建筑业人士分享新加坡在绿色建筑方面的经验。”朱发民在接受中国房地产报记者采访时说。
中国房地产报:新加坡的绿色建筑历程起于何时?目前的状况怎样?目标是什么?
朱发民:新加坡绿色建筑发展历程始于2005年新加坡建设局Green Mark绿色建筑评估系统的颁布。这些年来,我们通过制定绿色建筑总蓝图来指导绿色建筑发展。2006年的第一版和2009年的第二版绿色建筑总蓝图分别着重于新建筑和既有建筑。2014年,我们发布了第三版蓝图,强调通过影响用户行为来实现可持续和高能效建筑建设。
至今,新加坡已经拥有超过2300座绿色建筑,覆盖6700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约占新加坡总建筑面积的27%。我们定的目标是到2030年新加坡所有建筑至少80%为绿色建筑。
中国房地产报:新加坡的绿色建筑研究起步与中国差不多,这10年中,新加坡的绿色建筑发展很快,已占到新加坡总建筑面积的27%,而中国目前的绿建数量才占到总建筑面积的1%,当然这与中国的增量建筑比较大有关系。新加坡绿色建筑发展成功背后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朱发民:新加坡绿色建筑发展成功背后的关键因素,总结起来有这三条:
第一,政府部门必须做到言出必行和以身作则。通过新加坡建设局的努力,新加坡公共部门做出了两项承诺。首先,从2007年开始,所有公共部门新建建筑必须达到Green Mark认证的白金奖要求;其次,到2020年公共部门的既有建筑必须达到超金奖要求。10年来,新加坡公共部门切实履行了在绿色建筑环境方面的承诺。截至目前,共有419个项目获得超金奖和白金奖认证,其中公共部门项目89个。
第二,私营企业的积极参与并引领潮流是保持建筑环境绿色化有序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我们政府大力鼓励私营开发商开发高奖项要求的绿色建筑项目。为了鼓励私营企业采用更多的节能设计和可持续建设,新加坡建设局颁布了资金激励措施,以推进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项目的绿色设计。为了支持努力实现Green Mark认证的小型建筑业主,新加坡建设局于2014年新增了5000万元新币的资金,来帮助中小型建筑业主在他们的物业内更多地采用节能措施。
除了资金激励,新加坡建设局也与新加坡市区重建局共同推出了绿色建筑容积率,来奖励获得了较高奖项认证的项目。截至目前,通过绿色容积率政策,新加坡共向106个项目批准了410万平方米绿色建筑面积奖励。
此外,2011年,新加坡建设局协同金融机构推出了建筑能效融资计划,为小型建筑节能改造提供融资。
第三,除了经济政策激励私营企业外,新加坡也通过立法手段来设置所有建筑项目必须满足的最低绿色建筑要求。2008年,新加坡修订了《建筑控制法》,规定2000平方米以上的新建建筑必须达到Green Mark认证要求。其后,在2012年又对既有建筑提出强制性要求:当其进行制冷系统升级和更换时,项目必须满足Green Mark认证要求。建筑业主需要向新加坡建设局呈交建筑能耗数据和建筑使用信息。相关数据经过分析后,在建筑能效报告中公示。
中国房地产报:要在2030年实现80%的绿色建筑目标,并非易事,你们有什么具体措施吗?
朱发民:我们在广泛咨询相关政府机构和私营企业之后,颁布了第三版绿色建筑总蓝图,着重于三个方面:一是发展绿色建筑相关科研,开发适用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创新且有经济效益的技术;二是开发以用户为中心的解决方案,以更好地控制建筑能耗;三是保持已有绿色建筑优良的节能表现。
具体来讲,我们需要更多的、创新的、有经济效益的解决方案。为此,新加坡设立5200万新币的专项经费——绿色建筑创新组合,支持相关科研、开发和示范,以期聚合业界力量来开发大型、高影响力示范项目,推进创新解决方案。
同时,我们需要让更多的建筑业主参与进来发挥作用。2014年建筑能效报告显示,商业建筑的租户能耗占总建筑能耗的50%,这也显示出通过建筑业主与租户合作,来实现建筑更高的能耗的做法十分有潜力。
此外,新加坡启动绿色建筑运动已经10年,现在需要保证它们的高效运行性能可以继续下去。为此,新加坡建设局正在进行检测建筑的实际能耗等工作,以公开展示建筑能耗关键信息来打破传统信息壁垒,督查行业自查,从而来保证绿色建筑的性能。
(摘自6月1日中国房地产报)